電除塵的工業(ye) 應用已有100多年的曆史,目前是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ye) 的主要除塵技術,國內(nei) 80%以上的燃煤電站仍采用電除塵。電除塵應用和科學研究:
1、2003-2013年的10多年間,電除塵生產(chan) 廠家及電力集團等普遍認為(wei) 實現電除塵排放低於(yu) 50mg/m⊃;比較困難,需改用電袋或袋除塵,因此電力水泥等行業(ye) 花了大量資金開展了電袋改造。為(wei) 達到“火電廠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的排放限值,2013年5月前電力集團等也做了電袋改造的計劃和預算,一台600MW機組的電袋改造一次投資在3500-4000萬(wan) 左右。華能北京熱電4x250MW機組於(yu) 從(cong) 2013年5月先後完成電除塵改造投運後,實現了電除塵10mg/m⊃;排放,2013年6月啟,華能和多個(ge) 電力集團基本叫停了300MW以上機組的電袋改造。
2、最近電除塵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環保部門、中電聯等推出了多個(ge) 電除塵低排放的改造或設計選型導則,基本理論依據為(wei) 60年代提出的修正Deutsch公式,根據此理論實現電除塵排放10-20mg/m⊃;,比集塵麵積要達到150㎡/m⊃;/s以上,實現5-10mg/m⊃;,比集塵麵積要達到200㎡/m⊃;/s以上。另外一種理論是電除塵實現20mg/m以下的排放必須采用低低溫電除塵,很顯然這既不現實也無科學根據。華能北京熱電的電除塵比集塵麵積也隻有81㎡/m⊃;/s.
3、至今為(wei) 止,為(wei) 實現燃煤電廠顆粒物5mg/m⊃;的超低排放,普遍認為(wei) 隻有采用濕式電除塵才可能實現顆粒物不高於(yu) 5mg/m⊃;排放。神華國能大港電廠4x330MW機組於(yu) 2013年10月先後完成了電除塵和脫硫塔的同步改造,在沒有采用濕式電除塵下實現了煙囪顆粒物排放不高於(yu) 5mg/m⊃;,目前部分電力集團參此改造案例也開始了叫停濕式電除塵改造。
4、從(cong) 燃煤特性預測煙塵的驅進速度ωk(cm/s)、電除塵排放和比集塵麵積這一技術基礎根本就不適應低排放要求,電除塵的實際排放需要根據電除塵實際的運行指數開展設計和預測,然而如何在相同電除塵本體(ti) 鋼材、相同電除塵電耗下實現電除塵指數最大化和電耗最小化至今沒有理論模型和可信的工程數據。
5、教科書(shu) 中從(cong) 顆粒物帶電到受靜電力與(yu) 阻力平衡下的驅進速度和除塵效率原理基本不反映實際電除塵顆粒物的收集過程,利用激光成像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電除塵中顆粒物的收集過程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大階段:1)在靠近高壓電極附件顆粒物在離子風的作用下被高速吹向低壓收集電極、2)在靠近收集電極附近顆粒物又因氣流再低速遷移回兩(liang) 電極之間。然而采用最先進的電流體(ti) 模型也未能預測分析出不同顆粒物分級效率,理論模擬與(yu) 實驗研究仍有相當的差距。
6、這幾年我們(men) 通過對50多台工業(ye) 和實驗室電除塵PM2.5和PM10的收集排放控製研究,提出了電除塵運行指數與(yu) PM2.5的排放相關(guan) 性經驗關(guan) 係,通過高壓參數優(you) 化可降低90%左右的PM2.5排放,實現電除塵出口PM2.5不高於(yu) 2.5mg/m⊃;。然而如何優(you) 化設計各電場的比集塵麵積?各電場采用何種高壓電極?各電場運行多高的電場強度和多大的電流密度?不同鍋爐和燃煤特性如何實現自適應低排放控製等科學和技術問題至今仍未開展過係統的理論研究。